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皇位最终落到他的弟弟赵光义手上,史称宋太宗。赵匡胤去世时留下了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后宋氏、二十五岁的长子赵德昭和十七岁的次子赵德芳。从年龄和血统来看,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本可继承皇位,但朝局最终由赵光义接掌。这一变局以及赵光义继位后对宋皇后与两位侄子的冷淡甚至苛待富明证券,使得后人长期怀疑他是否窃位、甚至有弑兄之嫌,关于“斧声烛影”的传闻由此流传开来。
宋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三任妻子,出身显赫:父亲宋偓是后唐皇室的后裔,母亲刘氏是后汉的公主,因此她既有皇族血统,又成为了北宋的第二任皇后。史料称她容貌秀美、温婉端庄,与赵匡胤婚后相敬如宾。赵匡胤本性节制,后宫妃嫔不多,常与宋皇后同寝;可惜宋皇后迟迟未能为他生育子嗣,于是她把感情更多投向了赵匡胤的孩子们,特别是年幼的赵德芳。
展开剩余75%赵匡胤的子女结构有些复杂:第一任妻子贺氏为他生过数子数女,但贺氏早逝且多名子女夭折富明证券,只留下长子赵德昭成长期。之后赵匡胤又娶王氏,生下小儿子赵德芳,王氏也早逝。再后来他迎娶宋氏为后,虽未生子,但在宫中与两位继子保持了微妙的关系:她和年长的赵德昭反而关系较为疏远,而对年幼的赵德芳最为疼爱。
赵匡胤猝然驾崩时,朝局一片混乱。宋皇后的第一反应是想以皇后身份拥立赵德芳为帝,便命大太监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并未执行他的命令,而是转而前往晋王赵光义府上,劝晋王入宫继位。赵光义入宫后,王继恩与太医程德玄出面作证,称赵匡胤临终时有意让赵光义继承皇位。宋皇后见状只得妥协,表示全家命运都托付于赵光义。表面上她承认了赵光义的合法性,但内心的失落和被排挤感不可避免。
赵光义继位后,虽然册封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并将她迁居西宫,但对她的态度并不厚待。后来的记载显示,他在对待宋皇后的丧葬礼仪上表现得十分冷漠:宋皇后去世时,赵光义仅追谥她为孝章皇后,却没有按礼亲自服丧,也禁止朝臣吊唁,不允许其棺椁停放于皇宫,而将其放在自己妹妹府上,甚至阻止其与赵匡胤合葬、神主上太庙。一位敢于直言的翰林学士王禹偁因此指出应依旧礼待皇后,结果触怒了赵光义,被贬出京。直至宋神宗时富明证券,宋皇后的牌位才得以入太庙,但她的遗骨始终未能与赵匡胤合葬。
更令后人疑窦丛生的是赵匡胤两位成人儿子的相继早逝。赵德昭在随军北伐幽州时,曾在一次战事混乱中被传有继位之举的风声,这让赵光义大为恼怒。二人在功赏与军务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赵德昭在争执后回家自缢身亡。赵光义当时痛哭追封,但关于两人争执与赵德昭死因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史家至今有争议。随后,赵德芳在被册封为检校太保后,不到两年也在睡梦中猝然去世,年仅二十二岁。《宋史》对此只轻描淡写为“寝疾薨”,未给出详细病因。现代人推测,年青时猝死多与严重压力或潜在心脑血管问题有关,而王朝内的政治压迫与争斗无疑给王室成员带来巨大精神压力。
而另一个有潜在继承权的赵廷美,也在与人密谋逼赵光义退位的传闻后被流放,随后抑郁成疾而病逝。如此一来,按照当年赵匡胤与杜太后所订“金匮之盟”中规定的继承顺序——兄终弟及,最终的被安排继承者悉数去世,赵光义便只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嗣,从而开启了以赵光义后代为主线的北宋皇室血脉。
清代纪晓岚等学者曾为“斧声烛影”寻找辩护,认为许多传闻可能是后人误解或政治对立的放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赵光义对待皇嫂和两位侄子的行为与结果,确实为他留下了不少争议的历史印象。有人认为他权术果断、为稳固江山不惜手段;也有人觉得这些做法过于残酷,连自己的子孙都因此受惊。无论如何,从赵匡胤去世到赵光义确立新一代统治者,这段历史深刻影响了北宋的皇位继承与朝廷格局,也成为后世评说帝王得失与权力伦理的重要案例。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